有些店家會將成本考量作為營業的第一優先,當然開店獲利是很重要的事情,但我個人卻認為開店最好將榮譽、口碑列為第一要素。
從小細節一些端倪,四年前我想開一堂「炒花枝意麵課」,但一直找不到搬家許久的意麵製造公司,挑選許久也找不到比這家公司更好的意麵,正當我想放棄開課念頭時,幸好老天眷顧,讓我碰巧找到這家公司的看板,有了這好的意麵我才敢開課。
每次看到這好意麵,總讓我心中油生感慨,店家料好實在,每一顆意麵成本才7元,但其他店家的成本卻總能壓低在5元,甚至更低,然而壓低成本後的意麵口味與品質真的很差,然而採購的店家可不以品質為優先考慮,多數還是選擇品質較差、價格便宜的意麵使用。
我時常想,一碗鍋燒意麵售價60元,扣掉材料費用、人事費用、租金,其實獲利真大,連這2元價差的意麵成本也都斤斤計較,但我發現,消費者還真沒察覺意麵品質的差別。
這些年來我也做起老台菜的快閃活動,很感慨我的成本永遠過高,跟一般店家的成本公式完全不同,我不敢將房租、水電等成本算入,只因為我相信料好實在如此才能打動客人的心,然而時間久了我也開始懷疑,消費者是否能夠區別品質優劣?
最近我發現一家販售虱目魚湯店很有趣,第一任老闆營運時,湯頭好得沒話說,但生意普普;換了善於行銷的第二任老闆後,一樣維持沒招牌的特色,即使口味差了點,但前店家建立的口碑使他們得以拓展,生意變得蒸蒸日上。最近悄悄換了第三任老闆,店前車水馬龍,只是口味實在糟糕到一無可取,我不禁懷疑消費者的口味怎麼了?是否少了獨立思考與品味?